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此刻,我们站在2009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站在北京市通州区梨园镇孙庄这个对北音人来说永远都离不开的土地上。站在北音10年来悲与喜不断更迭与交错的历史节点上。开始了我们继续耕耘的下一个10年。
古往今来,人们习惯称戏班、剧团为“梨园”;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梨园”这一称谓的产生,与唐玄宗李隆基有着直接联系,是他招贤纳士,首创“梨园”,三千戏子进出皇宫,如同串门,如走平地。开创了大唐王朝的文化盛世,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北京通州的梨园,却与李隆基没有任何瓜葛,甚至与戏曲、教坊更无联系。据考证,这里,不过是因为有一片梨树而取名“梨园”。然而,这个与文化没有任何联系的地方,因为一个叫张树森的梨园镇党委书记的盛情邀请,让它与北音相约了。
1998年,一个深冬的季节,北京市下了一场百年罕见的大雪,我与张书记预约来梨园镇谈合作,在路上,张书记一个电话接着一个电话,怕我车开的太快出事故,又生怕我不来,他知道北音对于通州,对于梨园意味着什么,来到镇政府里大院后,他冒着大雪直接带我来到孙庄考察。在白雪茫茫的大地上,他指着孙庄说:李罡,这就是你未来的学校。那种志在必得的劲头和热情让我感动,让我终于决定扎根梨园。那时的孙庄、九颗树、小稿村是一片麦田,方圆5公里没有一条大路,没有一幢高楼。在乡间的小路的包围中,一幢幢红楼拔地而起,就在这里,我们安家了。
学院领导班子让我写个校训,我想了很久,最后想出了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世间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做了临时的校训,改为“脚下没有路,我们走出来”。
这与其说是校训,不如说是留给仅有100多名教师与学生的一句誓言,1999年9月1日,通州梨园校区落成。600名新生与我院在丰台桥梁厂职工大学学习的学生来到了梨园,集合在北音旗下,在这条没人走过的艺术教育大路上,开始了这十年的艰难跋涉。
诗人徐志摩的佳作仿佛在耳畔回响,艰苦中咀嚼它,更像是在描摹我的北音团队:“撑一根长槁,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十年磨砺,甘苦自尝。
十年前,为了实现艺术人才培养的阶梯形模式,我们向北京市教委提交了中等职业学校的申请,1999年5月11日,得到了正式的批复,北音附属中专成立了。十年来,北京市属民办艺术中专,只批了那四所。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1999年,我怀揣着创办中国第一所现代音乐学院的理想,举债数千万元,开始了现代音乐教育的历程。在学院最艰辛、最困难的时候,是每一位教师的加盟和每一位学生的信任,使我坚定信念,在困难面前百折不回,是每一位教师的付出和每一位学生努力,使北音走到了今天。
北音这十年,凝聚了太多的酸、甜、苦、辣,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写满了北音人的艰辛和拼搏;每一只奖杯的光环下,都洒满了师生的泪水和汗水。
抚今追昔、饮水思源,我们不会忘记所有为北音的成长和发展给予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领导、教师、老职工、老朋友,不论你们现在来到现场,还是身在异乡,也不管你投奔何处,北音永远会记住你们,你们的努力和付出将永远铭刻在北音发展的史册上。
88米高的综合大楼,见证了北音发展的这十年。我们遵循教育规律,紧贴就业市场,始终秉承艺术教育与社会接轨、与市场接轨、与国际接轨、与时代接轨的办学思想,始终贯彻科技教学、特色教学、实践教学的办学理念;始终恪守德育为先、人品首重、基础扎实、专业精深的办学原则;始终以培养应用性、复合型、原创型、管理型人才为办学目标。先后为社会输送了7000余名合格的专业艺术人才,他们竞放异彩,争相辉映,许多校友已成为音乐界、影视界、新闻媒体界卓有成就的作曲、歌手、乐手、演员、导演、编辑、录音师、制作人和经纪人,更有一些校友成为了行业的翘楚精英。
十年耕耘、十年浇灌,十年绿树长成材;
十年风雨、十年艰辛,十年痴心永不改。
回顾北音已经走过荆棘满路的历程,在我们与历届校友共同度过的风雨岁月中发生的一桩桩、一件件的故事都历历在目,令我追怀,令我感动。如今,在我院大中专历届师生共同努力下,昔日心血和汗水已化做了今日的桃李芳华,灿烂星河。
亲爱的校友,亲爱的同仁,亲爱的同学,
北音是伴随着你们的成长而发展,
北音是伴随着你们的成功而壮大。
昨天,你们因北音的发展而骄傲;
今天,北音因你们的成就而自豪。
伴随着盘山的校区奠基的礼炮,北音已经走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再过一个十年,北音一定会越上一个新的台阶。不管我们走到哪里,只要我们坚持诚信办学、坚守理性良知,坚持以人为本,坚定不移的举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就一定不会迷失方向,就一定会创造北音新的辉煌。
再一次感谢大家的光临!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