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唱法中混声的教学实践与应用

发布日期:2016年11月09日 浏览次数:

冯淑兰

 

  声乐学习中,歌唱的真声、假声、混声的相互融合与应用,是不能单独存在的,是互为补充、互为配合的,来完成一首歌的完美演绎。

  一、真声、假声和混声区别

  人们日常说话的声音为“真声”,它是声带整体震动发出的声音。人的声带有两种发声机能,一种是发胸声的重机能:一种是发假声或头声的轻机能,这两种机能也不能完全割裂开来。发真声时,两声带靠拢,作整体振动;声带张力较强,且依张力大小来调节音的高低。真声主要是固体振动,发出的声音刚劲有力、明亮结实,使用中、低声区方便自如,与人平时讲话的音质比较接近。声门随着音频开合、声带全振、声音饱满响亮,其真声发出的声音具有强烈的“个性”,正如我们平时听声音就能辨别是谁说话一样。

  大部分流行歌手也都是用真声演唱的,以获得一种自然、亲切、贴近口语的风格。我国戏曲界称“真声”为真嗓或大嗓,但用“真声”唱歌,时间稍长便会感觉嗓子很累。因为真声的音域不宽,音域约从g-f2,不产生换声区或换声点,在g2以上的声音就变成了假声,出现明显的换声痕迹。由于歌唱有音高、时值的要求,完全用真声就不能很好的按照歌唱的要求来得到完美的声音。因此,真声的自然过渡一定要经过换声区而升高,这便要滑入假声。

  假声是气息在喉管里回旋而产生的声音,发声时声带不完全闭合,胸腔亦不起共鸣作用:声带振动张力不强、相对放松;声带在拉紧的状态下,作边缘振动。因此假声感觉不到声带的振动,这已被许多医学及声乐专家证实,绝非所谓假声带发出的声音。假声的音质不同于真声,发声时音域从c-a2/c3,在#f2以上声音的威力得到充分发挥,这种声音比由整个声带都振动的“真声”要高要弱。假声,是成人的最高声区,而且音色有一种晶亮透明的感觉,是一种带有特殊矫揉意味的声音。发出优美的假声,关键是要有比较高的发声位置,在运用假声时要注意真假声之间衔接转换的光滑流畅,不能有断裂。在唱假声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喉头它不是往上的而是往下的,要用气息拉住它,这样出来的假声就不是挤的,而是有力圆滑的,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练习才能来解决这个问题。通常男歌唱者会用这种声音,以取得特殊的音色效果,达到其音域的最高部分,或模仿女子的声音。如果高音用纯假声,就会使得音色单调、失去“个性”、无表现力。因此在歌唱中,真假声混合使用得到一种接近完美的歌声,即混声。

  混声是真声和假声两者相混合的声音,也叫混合声。混合声使高音明亮。低音结实,声音统一连贯,无明显换声区或换声点。从低声区开始。就使声带边缘变薄,参入少量假声,随着声音的上行,假声成分逐渐增多,但仍不失少量真声。中声区真假声近于相半,混合共鸣较好,中、低声声区为真声,高声区是假声,c2-f2有一个过渡的换声区,是真假声相衔接处。

  混合声的音域较宽,约从a-a2/a3,整个声区自下而上均为真假声混合。这种声音的效果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难分”,“真声不炸,假声不虚,混在一起”。

  混声具有真声色彩,比较接近我们民族的语言,容易做到吐字清楚,声音上下贯通、连成一气,符合我们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因此混声已被越来越多的流行唱法的歌者所采用,也在我国传统戏曲、曲艺、民歌中早有应用。混声演唱的作品范围很广泛,如戏曲、曲艺民歌、中国新歌剧、近代歌曲中民族风格较强的作品,都适于用这种方法的演唱。其优点是音域较宽,既能保持民族风格的特点,又便于更多地吸收西洋传统唱法的长处。

  二、真假混声的区别与对接

  (一)真假混声的衔接与转换

  区别真假混声是声带局部振动,且振动部分的声带缝隙适中时发出的声音,发声时感到声带轻微振动。它和真假声最大的不同,便在于真声和假声都是在气息的冲击下发声。而混声却是在气息对声带的抚摸下发声。前两种声音是冲出来的,而混声是飘出来的。而真假声相接型发声是由艺术真声和艺术假声两种不同的发声方法相接而成的。如中国京剧、昆曲中的小生、中国民间的青海民歌花儿和瑞士、奥地利山区的约德尔(一种山歌)的演唱,即是这种真假声相接交替使用。真假声衔接的过程也是歌唱的一门技巧,运用共鸣等手法,找到真假声的换声点,在气息稳定的前提下,适当控制一下自己的音量,声音通过了这个换声点后再放大音量,上升到真假声的有效转换。

  (二)真假混声的平衡与补充

  流畅优美、声音具有“穿透力”,是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真声与假声结合而获得的声音效果。在演唱中,假声要以真声为基础,真声又要以假声做补充。如果演唱者单有假声,就会导致声音明亮有余而浑厚不足且声音干涩:但单有真声音色又会偏暗、失去力度,缺乏感染力。不论哪种偏向,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得到均匀、明亮、甜美流畅的嗓音。掌握了真声与假声的平衡,就要避免发低音时用真声,发高音时用假声,这种把真声与假声截然分开的应用方法,从发声生理机能的角度讲指的是喉头的位置和咽腔打开后的长短、宽窄和收缩的比例调节到恰到好处的混声效果。从声音训练的角度讲,指的是任何一个高音或低音都是真声与假声平衡的混声效果。即高音具有浓厚的真声色彩,低音具有假声成分[1] ,决不能唱低音时单纯用真声,唱高音时单纯用假声。法国歌唱家加罗德在其所著的《歌唱法》一书中便提到了男高音演唱中对真假声混声的应用:“男高音为了把胸声区和头声区很好连接起来,常用胸声往高处多唱一个或两个音而成某种加工的声音,这种声音叫做‘混声’”。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并建立了“八度”混声训练方法,以音阶快速跑动、伴音跳跃、琶音等组合练习曲,建立八度音程训练并贯穿在声音训练和演唱中。在保持胸腔支点和头腔共鸣一致的情况下,连贯而流畅地发出,柔和有弹性并且有一定的穿透力。不论男女生在混声训练的低、中、高音域,可自如地试用,经过一定时期的训练,真假声会自然形成好听舒展的声线。只要真假声平衡、比例协调,就会训练出即科学又适用的好声音。

  三、混声的完美应用

  从以上对声音探讨中,可以看出美妙的歌声不仅仅是某一种声音技巧所能达到的境界,而是三者相互依存的结果。以下以实例来分析歌唱家在歌曲中真声、假声、混声的应用。

  流行歌手无论男女都喜欢用真声演唱,以获得一种平和、自然、贴近口语风格的声音,但有些女歌手如张靚颖、黄琦珊在演唱音域较宽、艺术性较强的歌曲时则以假声为主。而男歌手在演唱伴唱声部时常用假声。如台湾“优客李林”重唱组中的林志炫,是乡村音乐风格重唱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像“摩登谈话”(ModernTalking)中的主唱那样,纯用柔美的假声来演唱的男歌手是不多的。

  一般说来,假声比较缺乏力度,但在必要时也可将假声转换成一种半真半假、半嘶半哑的叫喊。比如,汪峰的歌曲《一起摇摆》,《北京 北京》等,许多重金属摇滚乐歌手就喜欢用嘶哑的混声来演唱。混声还可以作为一种修饰声音的方法,将真混声结合在一起的“混合声”能产生一种柔和、细腻、略带飘渺的艺术效果。

  比如,苏运莹的《野子》,由其本人创作并演唱,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自如地采用原生态的真假声结合方法,加上她特有的民族风格及发音色彩,亲切自如,鲜明朴实,狂野而柔美地展示出少女的纯真可爱的天性。比较一下童安格与屠洪纲演唱的《生命过客》,前者是用纯粹的真声,而后者用的是介于真混声之间的音色来演唱的。刘欢和齐秦演唱的《大约在冬季》也有这样的区别。惠特妮,休斯顿的《Saving All My Love For You》中先用温馨的混合声在中低音区轻轻吟唱。然后用挺拔高亢的真声将歌曲逐渐推向高潮,及至歌曲的最高点,突然改用极柔美的混声,情感表现起伏跌宕。朱哲琴的《一个真实的故事》结尾处用假声演唱的华彩段,霍尊的《卷珠帘》更具特色,在男声中巧妙运用真假声,声如流水,丝丝入扣,是华语现代流行歌曲演唱中难得一见的具有高技巧混声方法的代表作品。

  综上所述,要想在歌唱上有长足的发展,学习和掌握真假声转换意义很重大。用真声、假声、混声的发声方法发同一音高同一母音时,能明显感到假声的用气量最大,混声用气量最少。所以在歌唱过程中,无论真假声如何应用,气息的作用也不可忽略,从音色上来说,真声和假声混合发声,相互转换,最终才能有纯润、舒爽的音乐美感。

  结 语

  流行音乐演唱是流行音乐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也是流行音乐的主要表演手段。大部分的流行音乐作品都是通过演唱形式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它的特点在于声音色彩的多样性和丰富的表现力。声音条件可以是天生的,但是演唱的细节和情感的处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必须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和经验的积累才能有所提高和突破。因此,专业化的流行音乐演唱训练就变得非常重要。

  何谓“混声”,即真假声的混合运用,它的特点介于真声和假声之间。既没有像真声的音量和力度那样直白,也不会像假声那般微弱飘渺,它是一种介于二者之间比较中性又综合真假声各自优势的声音。混声技巧在流行唱法的运用中以及流行歌曲的演绎中更能凸显它的重要性。要训练混声技巧并运用做到游刃有余且张弛有度,以真声为基础再混以假声的训练方向。真声、假声、混声是声乐界长期研讨的问题,纯粹地运用真声歌唱声音直且硬,音域窄,完全地运用假声演唱,又往往造成声音虚、假,中低声区下不来的“半个嗓子”歌唱现象,运用高位置的混声歌唱能让歌者自如地运用和控制声音,使声音具有“飞跃性”“穿透性”,从而获得持久的歌唱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睿.流行音乐中混声技术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4,(13):65转70.

  [2]潘旭.流行唱法中混声技巧的运用[J].中外企业家,2014,(12):261-262.

  [3]刘洋.真假混声在民族歌唱中的应用[J].乐府新声,1999,(02):36-37.

  [4]王秀敏.如何获得持久的歌唱能力——论真声、假声、混声在歌唱中的运用[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01):91-94.

  [5] 吴俊廷.流行歌曲演唱中的声音和节奏训练技巧[J].四川戏剧,2014,(04):66-69.

  [6] 王海峰.论歌唱中的真声 假声 混声[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14,(04):127-128.

作者:冯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