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颖 (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流行演唱学院)
[摘要]
流行音乐译自英文的“POPULAR MUSIC(POP)”,又叫通俗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或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流行音乐是社会的敏感的神经,在其身上集结、纠缠了丰富、复杂的政治、文化、时代信息,也反映出独特的美学内涵。
[关键词]
发展历程 发展状况 音乐教育功能 受众角度
流行音乐译自英文的“POPULAR MUSIC(POP)”,又叫通俗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或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流行音乐是社会的敏感的神经,在其身上集结、纠缠了丰富、复杂的政治、文化、时代信息,也反映出独特的美学内涵。从存在方式上看,流行音乐的主要社会消费群体存在于青年之中,因此,对于有一定思想和辨别能力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流行音乐欣赏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歌唱比赛,乐队表演等流行音乐的活动正越来越吸引着学生的参与。同时,我们也感受着学生心理素质和行为表现上的变化,一些具有演唱天赋的学生脱颖而出,签约唱片公司,开始了人生另一个旅程。相对于传统音乐教育只涉足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等来说,流行音乐知识和流行音乐文化正被更多的教师所接受,并在课堂上进行着传授。因此,认识流行音乐以及流行音乐对提高大学生素质的作用就显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
流行音乐在我国大陆的发展“迄今已走过了近80年的历史,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30年代至40年代为第一个高峰,80年代以来为第二个高峰’。这其中, 30年代至40年代,流行音乐流布的范围仅限于一些大的城市,而80年代之后则迅速蔓延全国,并且呈现愈来愈强之势。
中国流行音乐按地域划分可分为大陆流行音乐、台湾流行音乐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流行音乐三大块。从大陆的流行音乐发展史观之,流行音乐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在当时的大上海风靡一时,像《何日君再来》,《天涯歌女》等时代曲就是由“金嗓子”周璇唱红的。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随着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逐渐销声匿迹。台湾流行音乐按其发展历史可分为:在国民党政府迁台前的三种类型。①传统民歌(包括‘南管’的民谣和‘北管’的打击乐曲);②日木风格的“那卡西”;③上一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内地的“时代曲”。民党政府迁台后,中国内地的“时代曲”便成为当时台湾流行音乐的主流。50年代,西洋歌曲开始在台湾流行起来,70年代台湾掀起了“民歌运动”。随着台湾经济多元化发展,80年代始“民歌运动”也逐渐被商业化的流行歌曲所代替。 就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流行音乐的发展来看,粤语流行曲和国语流行曲是主要的两大块。粤语流行曲是)‘广东粤曲商业化的衍变,国语流行曲则来源于上海滩的国语小调。从上一世纪的6n年代始,随着 “披头士文化”、“占士邦文化”的渗入,使得欧美流行音乐在香港歌坛也占有一席之地,形成了70年代粤语歌、国语歌、英文歌三足鼎立的状态。80年代的香港社会,繁荣的经济带动了娱乐业的发展,明星包装时代亦从此开始。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中国大陆的20世纪30年代,还是国民党政府迁台之前的台湾地区,乃至于香港的60年代之前,民歌、民间音乐(甚至包含有戏曲音乐)都曾作为我国流行音乐的早期形态,而首先活跃于民众之中——仅此而言,中国传统民歌的“小调”,似乎亦可认为是中国流行音乐之滥觞。因此,有人说中日流行音乐的“源头就在内地”似乎是没有错。但是,我们尚需看到,中国流行音乐本土化特质是首先建立在城市化、商业化,特别是经过跨文化的吸收,多元音乐文化的兼容之后,才成其为今天的气候。如果没有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如果没有港、台、大陆的经济往来、文化互动,如果没有国人的走向世界,与世界的融入,如果没有这些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因素,就没有今天的流行音乐。
二、我国流行音乐教育的发展状况
1949-1992年,国内所有的音乐院校从未开设过系统的现代音乐教育专业,所以培养出来的都是学院派的正规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包括西洋乐器、民乐、声乐(美声和民族)、音乐教育、作曲等专业,直到1993年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创办,国内才开设了现代音乐类专业。由于音乐教师基本都是学院派毕业的,且大多对不入流的流行音乐持鄙视的态度,因此,流行音乐在中小学、大学的音乐教育里是一片空白,流行音乐一直被排斥在正规音乐教育知识体系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