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这句话从钱学森口里说出来已经几十年了。而它的真正意涵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即使有几十年教育经验的学者,不经过一生的研习、实践是无法领悟其真谛的。
前不久,北京交通台做过一个调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若干期企业“CEO”研修班里,高学历的越来越少,从名校出来的人越来越少。这是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我们经过4年、5年大学本科或者连续7年的硕士学位学习后,还需要温总理召开国务院电话会议,布置落实大学生就业问题。难道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岗位比过去少了么?还是如今的大学生越来越不懂如何在社会中生存?不懂如何在商海里奋斗、不懂在市场中搏杀?
社会上为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胡玫、李少红他们这一代导演所处的时代提供的艺术职业多,还是现在社会提供的艺术职业多?这个答案肯定是后者。问题在于我们在大学期间有否了解这些年来,社会的变迁、专业的演进、职场的变化。学校如果还在教授张艺谋时代的传统电影导演的课程,那学生毕业后就业压力自然就来了。以上提到的诸位大家,毕业后都有戏拍,而如今就没有那么多戏给你拍,因为中国一年400多部电影。电影学院从1978年恢复招收导演专业以来,电影导演应该培养出600多位。也许根据这个数据,该院今年停招了导演专业。然而,2008年,中国电视剧生产502部,14998集,电影可以向电视输送人才,电影也需要绝对人口,人才多了,大师才有机会,有可能出现。
另外,今天的文化市场特别是电影市场,根本不需要都去拍戏,戏里戏外还有无数工作等着我们做。如果我们把电影看做产品,如果我们了解到他的前端、中端、后端以及衍生出来的各种工序、职业和商机是如此的丰富,我们毕业时就不必第一时间去当导演。
此外,我们发现孩子们除了研修导演之外,他们之间的差异在那里了吗?我们发现他们在其他方面的天赋了吗?当我们已经习惯用一种模式化选才方式去评价一个孩子的时候,100个赋予个性的天才在两个阶段的教育中被谋杀了,第一个阶段是同一种模式的选拔阶段,第二阶段是墨守成规的教学阶段。
在模式化教育的漩涡之中,学生的天才将被淹没。更为可怕还在前面,小学进中学时、初中升高中时、高中分文理科时、高三向高考冲刺时。我们一次次的在模式中摧毁孩子的个性,在中学那连续不断地考试中去提醒或暗示那些不适应那仅有的几门课程的孩子,你们除了成绩不行,你们在其他方面行与不行我们不知道。
7月,是我每天接待家长和孩子的日子。一个个中考失败的孩子,一张张垂得不能再低头,还有家长那一副无可奈何表情,我的心怎么也快乐不起来。我把中专的专业念给他们,竟然没有一个孩子能选出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专业。面对这样的中学生,我会给他两个时间,一是在开学以前我让老师帮助他选择一个专业,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第二个时间是一个学期后允许他换一个专业学习,主要是让他们逐渐了解专业,学会自主选择。给他绝对的选择权,他会给你承诺、给你惊喜。
给大家看一个英国高中一年级个课程,看看英国如何在中学期间发现天才,从而在大学阶段进一步放飞i天才,使得学生在中学阶段就知道自己哪方面比别人强,而不是不如别人。
英国中学可以选择的课程有60多门,包括:英国语言和文学,数学,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地理,经济学,艺术与设计、现代外语、商学和计算机,摄影、传媒、电影、音乐、美术、动画、商务及环境、人与组织、市场营销、运作管理、商业会计学、决策与支持、经济学基础、价格体系及公司理论、价格体系的政府干预行为、国际贸易、宏观经济学基础、宏观经济学问题、宏观经济学政策、数据分析、计算机系统学、计算机通讯与软件学、结构化实践任务、系统软件技术、数据库理论、程序模块和集成信息系统、计算工程、普通物理、牛顿力学、物质、振动及波、电学与磁学、现代物理等。
学生至少学习三门课程,只要在两门课的考试中取得E即可达到一些普通大学的入学标准。获得三门D的成绩,就可以进入一般大学读学位课程;如果获得三门B,可以升入很好的科研水平的大学;如果获得三到四门A,就基本有资格升入包括牛津、剑桥、帝国理工在内的世界顶级大学。
在英国,中学阶段就已经确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就已经把天才锁定了。而我们进了大学还不知道今后要学些什么,往往选择之前还不知道在哪些方面自己具有天赋,选错专业的情况比比皆是。
我有一个朋友,夫妻二人都是部队文艺团体的国家一级演员,孩子高中文化课不好,让他们整整骂了三年,最后,送到我这里学习音乐制作。考试的时候,他们和我一样,第一次听到孩子唱歌,孩子完全遗传了他们的基因,乐感及音色完美至极,竟然让他们夫妻二人泪流满面。他们后悔、感慨,觉得委屈了孩子,耽误了孩子!
这样的家庭,我几乎每天都遇到!
天才,其实就在每一个家庭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