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师亦友忆乔羽

发布日期:2022年06月22日 浏览次数:

惊闻乔羽老师仙逝,是在归家途中从汽车的收音机里听到的,本来曾和乔老的公子乔方相约,找机会前去拜望一下老爷子,岂知疫情袭来,拖了又拖,竟拖成了终生之憾。此憾源于32年前一段曾与乔羽老师相处过的难忘时光。

乔羽,1927年11月16日出生于山东省济宁市,词作家、剧作家。

代表作品:《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人说山西好风光》《刘三姐》《难忘今宵》等。

1990年,时任吉林艺术学院教师的弟弟(李罡)获得了中央电视台第四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三等奖,并撰写了一本关于通俗歌曲演唱技法的书稿,弟弟把初稿交给我编辑、整理,我把自己关在宾馆里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整理、誊写完成后,从长春返京即夹着这十六万字的书稿登门拜访了乔羽老师。之所以第一时间请他老人家过目,主要还是源于他在音乐界泰山北斗的影响力,尤其是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对流行音乐的歧视和偏见,甚至给这种风靡世界的艺术形式起了个中国式的名字“通俗音乐”。这个名字虽然并不准确,却使得这种艺术形式堂而皇之的挤进了当时声乐界的顶级赛事“央视青歌赛”,也使得当时在演出市场中已经有了“南张行北李罡”之称的弟弟获得了这项顶级赛事的好成绩。从而才能诞生了“对通俗歌曲进行深入地研究,弄清它的来龙去脉,了解它的发展趋势,掌握它的方法和技巧——摘自乔羽为‘通俗歌曲演唱技法’所写序言”的中国大陆第一部专著。


当时的文艺圈里人普遍称呼乔羽为“乔老爷”,虽然听起来好像有些“戏谑”,其实却是对他发自心底的尊重和膜拜。他写的歌词,几乎每首都能得到国人的喜爱和业内人士的认可,尤其是“我的祖国”和“让我们荡起双桨”等称为经典的传世大作,更是几乎成了“国唱”。一首“难忘今宵”,不仅传唱至今,而且拯救了当时正处在争议漩涡中的李谷一,就在“专家”们口诛笔伐她“气声唱法”的时候,央视春晚的“难忘今宵”让她挺直了腰杆。一首“思念”,先后唱红了两大歌星范琳琳和毛阿敏,也唱响了海峡两岸。所以,中国大陆第一部关于通俗歌曲的专著,必须首先请“乔老爷”过目。


初登乔羽老师在北京朝阳区垂杨柳一栋老式居民楼的家,开门的是乔羽老师的夫人佟琦阿姨,老太太特别开朗,辽宁人,和我都是东北老乡,她理着一个特别扎眼的爆炸头,很时尚,原来是在一家妇产医院工作,当时和我又算半个同行,所以聊得很开心。就在我们大声说笑的时候,乔羽老师从书房走了出来,由于我们事先在电话里已经联系过,所以也不算唐突,他留下了书稿,说先看看,我寒暄了几句,怕影响他写作,就告辞了。却不曾想,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却成了他家的“常客”。


第二次到乔羽老师家,我们进行了一次长谈,他除了对书稿内容提了一些中肯的意见外,还对流行音乐的现状和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使我耳目一新。那年他63岁,好像还没有完全从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的岗位上退下来,既要工作还要写作,却和我聊了两个多小时,他说话慢条斯理,语速比较慢,谈吐幽默,说自己走的地方多,口音是山东话混着河北腔,还有山西调,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怕影响他休息,就说想请他为书稿写个序言,他当时有些犹豫,我也没有强求。


此后隔三岔五,就要到乔羽老师家里坐坐,不知不觉间居然和他成了“聊友”。他和我讲解放战争期间在晋察冀的经历,讲自己在创作中的一些体会和趣事,娓娓道来,看似轻松自如,实际上全是人生哲理和创作经验,每次听起来都像上了一堂大课,我的心中,俨然已经把他视为自己的人生师长,真后悔当时没有把他的谈话记录下来。我当时住在石景山,每次从他家出来骑自行车回家都要一个多小时,却从来不觉得累。


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到乔羽老师家,都没有遇到其他人,当时觉得很奇怪,后来才知道,为了不影响他的写作,不经过预约是不能够随便去他家里的,只有我这个不知深浅的毛头小子才有这种“待遇”。


倏忽之间,一个多月过去了,一天乔羽老师郑重其事的把书稿还给了我,同时附上了一篇一千多字的“序言”。他说:“当初没有答应你是因为我觉得对不懂的事情发言是很危险的,仔细想想,这本书是一个好的开端,能够让更多的人来关心通俗音乐的发展,是一件好事”。


此后,乔羽老师受聘担任了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的名誉院长,“通俗歌曲演唱技法”一书开创了中国大陆流行音乐教育之先河,也成了深受广大流行音乐爱好者和学生喜爱的入门必修课,乔羽老师为这本专著所写的“序言”印在每一本书里,在此用其中的一段话来结束这篇思念文章:“世间任何艺术形式和方法,一旦到了我们手中,我们便有能力使之为我所用,表达我们所要表达的内容,满足我们的审美需要。血管里流动的都是血,水管里流动的都是水。这是事实,也是真理。”。


愿乔羽老师在天国里继续为天使们书写最美的音乐“序言”!您是我永远的老师和挚友!

作者: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