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基础曲式分析》课程的应用性教学改革探究

发布日期:2017年02月23日 浏览次数:

王丹

(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音乐作品分析方向)

 

  随着国家对于职业教育体系的越加关注,以及《关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部分艺术类高等院校面临着由学科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这与我国目前的艺术类行业中缺乏多元、综合、高技、富于创造性的应用人才息息相关。

  作为职业类院校的一线教师,在面临一贯以来的改革并未有太多实质性突破的前提下,笔者本着应立足于本院学生群体情势,和未来就业的实际缺口,扎实开展对基础课程的重新定位及教学改革工作,落实职业艺术培养模式的真正转型。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是所有音乐艺术院校中核心必修课程之一,绝大多数院校的授课思路延续学科化的教学体系,即强调以中外古典音乐作品的本体分析为主要内容。重专业深度、强学科发展意识,轻实践运用、弱各项专业技能之间的彼此链接性。笔者初授课时,也依此遵照,但随后不断意识到职艺类院校要考虑到多渠道生源、专业基础良莠不齐等多生态并存的学生群体态势,此种培养理念就并非同样可行。

  职业艺术教育的定位旨在打造目前市场稀缺的、复合型音乐应用人才。以此为据,相关课程的教学计划、授课内容范围、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实施、教学环节设计与布局、曲例择选等,均应围绕实际需求而展开,并开始思考有组织地布局、强化各项音乐技能之间的相互关联。正因如此,课程的名称也由最初的《曲式与作品分析》一度调整为《基础曲式分析》,并于目前再次确定为《基础曲式的多维应用实践》。彻底打破学科化的教学体系,建立与时俱进的职业艺术教育教学思想观,保持社会化需要展开对学生的多元素质训练等,是笔者展开本课题研究的核心目标所在。

  一、课程前期的研究基础

  (一)授课阶段初期(2007年9月-2010年7月)

  2007年9月笔者开始教授《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此阶段的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区域、教学方法执行、教学手段实施等完全照搬学科院校《曲式与作品分析》集体课的模式,即严格从学科建设角度切入,授以该专业领域中涉及的各层面知识技能,强调专业学术属性。对学习者而言,学习态度认真端正、拥有良好的学性养成、专业基础综合能力相对饱满丰润者,可获取到有深度的学习内容。因整体教学过程强调具体、细致的专业技术性,特别在音乐作品分析环节,可收获到更多外延性、细节化的作曲技术理论内容,所以,这一时期的教学着眼点一直放在对学科专业技能的实际授予上。

  反思此种学科建设思路与教学模式,映射到大多数专业基础浅薄的学生群体层面,实际现象是一知半解、学过且过。究其原因,根于学科属性太强,只是强调理论学习、仅谈对古典音乐作品的技术分析,那么学习的目的何在?仅靠着对音乐基础素养的累积又如何调动学生的投入热忱?带着对客观事实的疑问,笔者首度进入《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教改思考。

  (二)课程首次调整期(自2011年9月起)

  自2011年9月起,笔者进入《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首次课改。本次课改虽保留学科专业知识体系,但逐步在教学计划、教学模式与教学风格建立在具体学情上。

  在整体教学计划上,先压缩了教学内容的量,并同步降低曲例分析的难度;其次,在教学中,积极调整教师的授课心态与教态,开始关注师生互动,努力开发与学生程度、性格喜好相近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策略。在曲例分析上,沿袭经典中外音乐作品,同时融入贴近市场、顺应时代方向的流行音乐曲例分析。积极面对专业基础浅薄却又不失灵活机智性的学情,思考课堂氛围的生动、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教学牵引力。

  两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新的《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有了明显变化:除了教与学的配合度升高外,课堂气氛活跃、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这是教改向前推进的事实表现。

  (三)课程二次调整期(自2013年9月起)

  2013年,基于大众文娱产业迅猛发展,新时代的社会性思潮对学生群体价值观产生调和影响,致使其在专业技能课程的认知方面再掀新的波动,兹决定将《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进入二度调整阶段。

  此次课改着重加强学生对中、小型基础结构类型的认知与辨析。取缔了古典音乐作品本体分析中对技法的深度剖析,重点把握音乐本体结构的特性。课程名称变更为《基础曲式分析》。

  在教学设计方面,主要选取耳熟能详的地方民歌、当红流行乐曲,以“眼观耳听”乐谱的教学方法为导向,对新知识、新技能做诱导式引入;其次,结合学生专业演唱/奏课中表现率较高的、展露精湛的创作技巧的中外古典音乐作品,给予对新内容、新概念的补足与升华;最后,再上升至对经典音乐作品的结构听辨训练上来。教学思路的变更关注学生对曲式学习达成多维立体的知晓与巩固。通过变换音乐作品的体裁、风格等丰满学生的分析视野,快速提升对音乐结构的辨析能力。

  对职业艺术教育而言,该课程学习仅定位在分析和辨别层面还不足已,更重要的是,将着眼点放在所学技能运用于客观实践中的有效性。由此,课程三次调整开启。

  (四)课程三次调整期(自2014年9月起)

  为切实推动学生对该课程技能的实际应用,自2014年9月起,笔者再度介入全局性的思考,从整体教学体系出发,探索向《基础曲式的多维应用实践》课程教学理念的全面转变。并于2015年初,同步申报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改思路和方法

  《基础曲式的多维应用实践》作为音乐技术理论类课程,在音乐服务类行业中所产生的影响是间接的。因此,实现本课程技能与音乐表现技能的无缝对接就成为笔者展开此次新课改的新标向。为符合学生对该课程技能的实际需求,笔者本着“够用、适用、能用”的原则构筑了新的课程标准。

  (一)授课内容范围的重新厘定

  授课核心重点设定在小型曲式结构范围内,即一部曲式、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关注对以上结构达到熟练认知、扎实掌握与灵活运用的目标;而后,在此基础上衔进对再现多部曲式、复三部曲式的分辨与析别。标准学科体系中设置的有关回旋曲式、变奏曲式、奏鸣曲式、回旋奏鸣曲式等大型曲式结构内容均不再涉及。

  课程的整体教学周期维持不变,仍延续2学时/周,共计64学时/一学年的教学时长。课程虽然削减了学科体系中所涵盖的大型曲式结构内容,但在《基础曲式的多维应用实践》课程的变革实施中,延时、扩增了对小型曲式结构的应用指导与训练任务。要求学生扎实、到位地将曲式分析应用至相关联的各项音乐技能表现中。

  (二)继续深化实践教学模式

  课程将继续关注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活动的深度与广度,以活跃课堂氛围、发挥学生的能动思考作为教学导向。除了延伸师生互动增强教学牵引力外,课堂重视结合演唱、演奏或教学讲演展示等作为教学实践活动的载体。在学生在对新知识达到知晓、理解后,结合自身专业表现或教学行为训练佐以巩固。课程旨在渗透每一种曲式结构所独有的功能性,这为学生在实践表现中,准确表达作品的情感起伏,控制音色、力度等产生至关重要的引导力。

  课程的教学标准要求每位同学能够自然融入课堂情境,与教师形成交互,并在展开实训中,真实感受曲式结构在各项音乐表现技能上的作用与约束力。同时,教学中重视捕捉学生的即时心理,针对不同程度学生的即时状态、面貌,灵活发挥教学机智,重塑学习情绪,形成每位同学始终都能专注于课堂学习的良好循环。

  (三)课程考查形式更添立体灵活性

  在一学年的授课时长中,除延时、扩增了对小型曲式结构的应用指导与训练任务外,还增设了阶段性的考查环节。在每一个教学任务完成之后,要求学生针对此教学单元中涉及的曲式结构类型,主动查找不限风格、体裁、类型的音乐作品进行自主分析与应用展示,或以团队的形式两两结合,一讲一用做综合展示。阶段性的考查环节设置,是为了关注每位同学在相应单元任务上的把握程度,以及落实运用的效果。

  (四)选曲分析侧重于本土化

  在课程的分析与实践运用环节,笔者更侧重于择取中国本土音乐类型与体裁,包括民歌、民族器乐作品,以及当、现代流行音乐歌曲与器乐曲等。积极推广、传播、发扬中国本土化的音乐形式。课堂主要以视、听、析三者手段结合,使学生达到会用、能用、熟用的目标能力,深化对音乐作品本体的理解与认知。

  (五)凸现基础曲式的多维应用性

  在课改研究中,笔者有计划地将基础曲式分析与多种音乐技能表现相结合,除演唱、演奏技能外,还进一步渗透至歌曲写作、即兴伴奏等技能中,极力促成基础曲式结构与音乐各项技能之间的流通,达成多维应用的局面。下面以并列单二部曲式作品《玫瑰三愿》(黄自 曲;龙七 词)做实例举证。

  1.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结构形态与演唱表现诠释

  (1)歌曲的整体结构形态

  歌曲以拟人手法表现玫瑰花对自身幸福生活的期盼与呼唤。此曲完整的结构图式如下:

  

 

  以上结构图式表明,全曲主调为E大调。A部主要主题为对比关系的两个乐句的乐段,调性明确、和声稳定、完满收束,是典型的并列单二部曲式首部结构特征。B部新主题首先在规模上较之A部扩大1倍,采用转调复乐段的形式布局矛盾冲突,并通过转调继续彰显主题性格与情绪转换,结束句时原调性、原速度回归。

  (2)演唱表现诠释

  从并列单二部曲式的功能发展角度理解这首歌曲,A部主题承载着对音乐形象的平铺直叙,客观陈述玫瑰花自生的现实面貌:“烂开在碧栏杆下”;a4是该作品主题的开始,表达“起”的功能;第二乐句b4在同第一乐句a4保持节奏不变的情况下,做了旋律上的引申性展开,“承”上启下。演唱时,要注意把握情绪的渐起—渐展,音色要稳,声音力度控制好由p(弱)-mp(中弱)的过渡。B部的前三乐句在整体音乐发展过程中有鲜明的“转”折作用,采用模进手法逐次进入,极不稳定地呼唤着“三个愿望”,并于第三乐句c5处达到全曲音乐情绪的高峰,顶点音#G出现。这时,演唱者务必要将玫瑰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呼唤与哀婉的恳切之心表达尽致,声线、力度把控要在逐渐上升的情绪中一一施展,并在全曲最有张力之处呼之欲出。尾句d3情绪渐行松弛,调性回归,“合”拢收束,主题形象在趋于渐弱渐缓中完成最后的期许。

  2.基础曲式与各项音乐技能融会贯通的方法

  从即兴伴奏的基础技能角度而言,并列单二部曲式结构的作品,可根据A、B两个不同结构部分的内容变化与情感发展,设计变更伴奏织体形态,达到有效塑造相应的音乐主题的目的。继续以艺术歌曲《玫瑰三愿》为例,在A部客观陈述玫瑰花的自生现实面貌时,由于内容是垫铺性的、情感是诚挚的、心情是平稳沉静的,所以即兴伴奏可选择用简单的柱式和弦做铺陈,或衬入简单的琶音织体演奏;B部中,因歌曲情绪强调持续高亢的展开,直至音乐高潮出现,所以可择取快速分解和弦的琶音织体,用以表达此阶段主题情绪激动累加、已不复稳定的心理状态。歌曲的结束句以无奈诉说的方式再次点题“好叫我留住芳华”,此时情绪逐渐回归至开始时的安静状态,故在伴奏织体上也应与A部首尾呼应。

  在歌曲写作技能中,也应特别留意各类曲式结构自身存在的功能约束力,以及可发挥、可施展的各项音乐表现力。以并列单二部曲式为例,在创作时,首先要把握A部第一主题与B部对比主题在材料上的引申或对比;其次,在歌曲情绪布局中,依照A部平静、呈诉说性,B部高扬、释放性的特点进行铺陈与管理,有时,在B部主题的展开中,还需借转调、离调等手法达到进一步推动音乐发展的目的;在音乐功能布局上,A部主题各乐句在旋律起伏上要清晰表明“起与承”的立场,B部主题展开需承载“转与合”的性能。无论拟创作的歌曲是何风格、体裁、歌词、情分,只要结构框架选择并列单二部曲式,则整体的创作构想、细节处理必须立足于此。

  通过以上实例举证,笔者在于参透目前《基础曲式的多维应用实践》课程的改革中,已开始大比例地植入基础曲式结构与音乐各项学科技能之间可融合、可衔接、可流通的特性。透过一项基础技能辐射至多方技能领域,拓展更多实际应用的可能性,并梳理出具体的应用途径及方法,是抓住学生心理与学习兴趣、获得全方位实践磨练,并于今后立足于音乐市场真正成为多元、复合型艺术人才的重要培养途径。

  (六)有机地借助微课程教学手段

  微课程教学已成为信息技术时代教学思维创新的楷模,同时也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更新变革提出挑战。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推进微课程的开发,合理实施点对点的运用,是职业艺术教育探索新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有效路径之一。

  在《基础曲式的多维应用实践》课改中,笔者尝试针对多种基础结构类型的主要特性,设计多个微课教学视频。通过微课可视、可听、兼具诱导性的趣味化教学手段,加之可提炼、可精化各项学科知识要点的特性,使课堂增添更多元丰富、寓教于乐的教学风貌。如:通过微课视频先对新教学任务做先行引入,而后再对微课中渗透出的问题做实课延伸。

  微课视频除作为课堂辅助教学手段外,还为课后的及时回顾、复习带来便利。

  (七)编写相应的配套教材

  为配合《基础曲式的多维应用实践》课程的转型、及改革工作顺利进行,笔者本着“适用、够用、能用”的原则构筑新的课程教材标准。通过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和曲例择选等,力求形成符合职艺类新教学模式的、好用的配套教材。为教师授课、学生及时巩固练习带来便利。

  教材编写的创新点在于明确展示职业艺术教育基础曲式分析技能可多元应用的教学属性,范围容纳唱、奏、即兴伴奏、歌曲写作等方面。同时,考虑全部择取中国本土音乐类型与体裁,旨在积极推广、传播和发扬中国各时期的优秀音乐作品。

  结 语

  在国家、政府机构倡导加速国内艺术教育的职业化转型之时,笔者针对音乐技术课在社会中的实际需求量、参考与其他相关技能之间的联接应用展开深入的研讨。并制定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课改更新方案,旨在对学生进行定位准确的培养,符合就业中对学生具备全面能力的刚性需求。

  该课程建构思路已于目前同步实施在2学时/周的《基础曲式的多维应用实践》教学中,历时近3个月的实证调研,课堂整体教学氛围发生了较明显的质变:学生到课稳定有序;听课状态饱满热情,并能自然愉悦的融入到每一个教学实践环节中;常在无聊之下摆弄手机之举、课中乱进出教室的现象大为减缩。

  这些表征在一定程度上反馈了课改实施的有效性。当课程在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环节、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查等方面更倾向于实用性,加强与其他音乐技能之间的关联,拓展基础曲式的多维应用范畴,并通过一系列趣味化、互动性的教学手段促进课堂教学气氛的灵动活跃时,教、学状态自然形成良好的结合。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主编.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葛道凯主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教育部,财政部组编.职业教育心理学专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谢婷婷.浅析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演唱处理[J].黄河之声,2014,(20).

  [5]郭轶清.黄自与《玫瑰三愿》[J].音乐天地,2004,(9).

作者: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