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律:试论“半隐形主持人”的特点——以《汉字听写大会》为例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28日 浏览次数:

  

吕律

 

  随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甚,中国电视荧屏上关于中国文化的节目出现得越来越多了,央视及各大卫视出现了《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汉字英雄》《成语英雄》《中华好诗词》等等一批节目。其中,因参赛人群的年龄特点而倍受全民关注的当数XX卫视2013年起播出的《汉字听写大会》。该节目是一个完全由中国原创的益智类比赛节目,而且这一次比赛活动当中,第一次全程突出选手的表现,甚至一颦一蹙、紧张、放松,甚至一滴汗都会被捕捉到,成为节目素材中重要的一部分,从而体现出节目的人文性质不仅集中在汉字文化这一方面,也体现了对于人本身的关怀。正是这样的人文特色,使得这个节目更加好看,也是我特别关注这个节目的原因之一。但真正引起我关注的还是在这个节目中主持人起作用的方式与之前的比赛类节目不同。

  在《汉字听写大会》中,整个比赛现场都没有主持人的现场串场。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在很多的真人秀和比赛节目中也能看到类似的现象,比如《中国达人秀》,主持人是在后台口,《中国好声音》的主持人华少也是在后台与备场选手和亲友团在一起,安徽卫视的《超级演说家》也是如此。以往在节目中熠熠生辉,最能聚焦大家注意力的主持人几乎退到了节目的边缘地位,比如观众可能记不住《超级演说家》的主持人是谁,甚至连样子都记不起来,只模糊的记得是个女生。在这一类节目中,主持人是不是不那么重要了?相对于《我是歌手》、《汉字英雄》等比赛型真人秀类节目当中主持人在台前大量的台词、绚丽的服装来说,可以尝试将这种台前看不到、却伴随节目全程的主持人状态称为“半隐”状态,将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主持人成为“半隐形主持人”。

  “半隐形主持人”的特点有:第一,舞台还给比赛,主持人退居二线,不越位。现在的综艺比赛类和真人秀类节目中,很多当红节目都在采用类似《汉字听写大会》这种“半隐形主持人”的形式,比如《中国好声音》《中国达人秀》《极限挑战》等等;第二,主持人不再完全驾驭节目进程,所以在《汉字听写大会》的节目当中,主持人冀玉华仅仅在节目开场和结束的部分在控制着节目的时长和进程,而在整个过程中,她都只是一个旁观者,与观众在同步观看比赛。同样,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主持人在台下的插科打诨、采访等并不影响台上的演出和评委打分进程,反而是主持人要随着台上的节奏来调整自己的发挥;第三,主持人的主要活动场地——后台或第二现场成为节目的重要部分;第四,主持人与观众同视角,伴随性的主持语言带有解说性质。这种现象会演化为一种趋势,而这种趋势并不会成为主持人的末日,反而会因此使得主持人角色与整体节目更为和谐,融为一体。

  下面以《汉字听写大会》为例,来详细解读。

  一、舞台还给比赛,主持人退居二线,不越位

  在《新闻工作手册》中,对于节目主持人有着清晰的定义,即在广播或电视中,出场为听众、观众主持固定节目的人,叫做节目主持人。而以《汉字听写大会》为例,比赛中,主持人更多的以背景画外音的形式出现,和嘉宾一起以观众同位的角度来同步观看、解读画面,非常类似体育节目中的解说。一开始,画面从第二现场切入,仅仅数秒,主持人的画面就切换成了主赛场的摇臂全景,和体育赛事开始的比赛场地画面很类似。特别是在复赛第一场的时候,主持人冀玉华在介绍晚现场主考官、裁判长、裁判后,既由主考官郭志坚发声,而后两人声音在介绍赛制时重合,逐渐过渡到主持人,且同时赛场和第二现场画面平列。在整个开场部分,主持人从1’36’’到1’41’’出现了5秒,从1’57’’到2’13’’和现场画面平行出现,其中主持人单独画面出现只有1’41’’~1’46’’、2’08’’~2’13’’这两次5秒钟的时间,也就是说,从片头开始到主持人宣布比赛正式开始之前的2分45秒时间内,主持人仅仅分段短暂出现了三次共计15秒。这与传统的主持人串场形式不同,我们看青歌赛,第十三届青年歌手大奖赛的开场中四位主持人从走入舞台的画面开始到介绍参赛队就用了2’30’’,其中至少有2分20秒是主持人的近景镜头,第十五届青歌赛的开场主持人都在第一现场,而且台前画面和镜头篇幅也不少。

  同样是比赛,同样是第一场的开场,从以上两者的比较可以看出,在节目当中,主持人台前的角色分量被大幅减少,舞台的主人成为参赛选手、评委和考官,这些在赛事中本应该成为主角的角色这是真正成为了主角,而且从整个比赛的过程中看到,主考官虽然是央视主播,但镜头笔力相对较少,相比较来说,评委和嘉宾的镜头比例更多一些,而最多的当然是比赛最中心的角色:选手。所以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主持人这个本身就是比赛中不需要的角色退到了二线——第二现场,才能让观众有足够的精神和注意力去关注比赛本身,而主持人在画外音中对选手背景、考题解析、现场画面细节的捕捉等方面的补充使得原本相对枯燥的比赛有了更多维的呈现,是比赛更具有电视荧屏音声化的特点。而我认为,只有这样的主持角色定位才更适合比赛,才没有越位。而现在的综艺比赛类和真人秀类节目中,很多当红节目都在采用类似《汉字听写大会》这种“半隐形主持人”的形式,比如《中国好声音》、《中国达人秀》、《极限挑战》等等。

  二、主持人不再完全驾驭节目进程

  一般来说,主持人是驾驭节目进程的人。而在《汉字听写大会》的整个比赛过程中,无论是第一场的郭志坚,还是后来的李梓萌、章伟秋等主考官,他们经常说的几乎话包括:“好,比赛现在开始。”、“准备好了吗?请听题”、“恭喜你,书写正确。”、“很遗憾,书写错误。”“有两位裁判没有亮灯,根据比赛规则,请裁判为选手做一下解释。”等等,这些推动节目进程的话语并没有从大赛主持人的口中说出,而是由主考官来完成的。或许可以理解为这些主考官是第二主持,但也仅仅可以说,他们担当了一部分主持人的任务,而不是主持人角色。所以在《汉字听写大会》的节目当中,主持人冀玉华仅仅在节目开场和结束的部分在控制着节目的时长和进程,而在整个过程中,她都只是一个旁观者,与观众在同步观看比赛。这个过程中控制比赛进程的是主考官。包括每轮考试暂告一段落时,也是在画面上同时出现每队淘汰和剩余人数,同时主持人在第二现场作说明,考场(现场或舞台)上的进程仍旧继续。

  这种现象似乎并不陌生,《中国好声音》节目中,导师庾澄庆同样具备了“第二主持人”的角色身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曾直言,节目组考虑到四位导师只有他具有主持经验,所以希望他能够在现场穿针引线,调节气氛,起到主持人的作用。同样,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主持人在台下的插科打诨、采访等并不影响台上的演出和评委打分进程,反而是主持人要随着台上的节奏来调整自己的发挥。

  所以我认为,在这一类主持人“半隐”的节目当中,主持人驾驭节目进程的作用大大削弱,这部分功能被第一现场或舞台上的人物、后期制作的字幕、小片等综合手段所取代,使得观众在收看体验上更自然、更舒适。

  三、后台或第二现场成为节目的重要部分

  主持人在第二现场同样承担主持的任务,采访嘉宾、补充信息、引发讨论等等。这一点显而易见,而笔者更强调的是后台。第二现场虽然相对与第一现场来说处于次属地位,但是主持人在第二现场出现的时间比主持人在后台的主持要更早,观众也更为熟悉。而主持人在后台的主持,则是近期真人秀节目盛行时才为观众所熟悉的,是更新的现象(专门采访后台的特别节目不在此列)。后台作为演员、主持、嘉宾等演出前准备、演出后卸妆休息的地方,从它出现的那一天开始直到很久以后都不是台前,而属于在正式节目中不展示给观众的部分。而在此篇开头说到的这些众多节目当中,后台被纳入拍摄范围,很多以前观众并不知晓的神秘部分被解密了,比如演员准备时的紧张、主持人上场前的仓促、幕后相互间的调侃、鼓励等等。节目主持人在后台对这些内容的报道使得观众产生对节目的亲近感、可信度,因为在心理上,只有亲密的人之间才会彼此敞开更多的私密空间,后台就是节目的私密空间,把它展示给观众就等于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而主持人其实只是换了个空间,换了说话的内容,但视角就不同了,语气、声调、气场也不同了,更加人际化、人性化。在后台或第二现场说话的主持人往往会通过一对一的交流、轻声低语的交流、镜头前与对方的亲密动作(如肢体接触、安慰的触碰等)使镜头呈现更多的真实感,使受众体验更真切。

  四、主持人与观众同视角,伴随性的主持语言带有解说性质

  由于同样是置身赛场之外,主持人角色失去了过去在舞台上的那种高度和优越感,她只能和观众一样看赛场风云变化。这一视角的改变使得主持人从主持变成了人,观众明显能感受到她在面对赛事突变的时候的情绪反应,从而形成共情。而这一点,是作为舞台上的主持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做得自然、准确、及时的,因为在舞台上体验台下或电视机前观众的感受还是需要反应过程和实践经验的,远不如后台和第二现场的真实体验准确、及时、自然。

  在《汉字听写大会》的第一场比赛中,我们可以看到当选手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往往会伴有选手背景介绍的简短解说,同时画面中会切入选手的小片。这种情况让人不由自主想到体育赛事的解说,而类似体育赛事解说的还不止这一点。在比赛中,主持人会根据导播切换的现场画面和观众同时看到选手的细微表情、写字时的快慢变化、笔下的犹豫和决断以及队友的各种反应、后台指导老师的各种反应。此时,主持人冀玉华会去具体描绘某些细节,或者根据她所了解的选手资料、选送学校的资料、指导教师的资料等给予解释,比如在选手刘浥尘遇到化学词汇“核苷酸”的时候,主持人就很激动的解说:“天啊,这是遇到了一个生僻的词,他特别害怕遇到化学的词,就让他遇上了!而且这一轮对他特别的关键,如果他书写错误的话,整个浙江队就没有机会了!”

  同样,主持人的一些语句是完全和观众的心理贴合的,比如选手叶霜红书写“襁褓”时在犹豫“襁”字是否正确,准备修改时,主持人担心地说:“她似乎对这个字并不是特别的肯定,是要重新再写吗?为什么还要重新再写呢?”这和观众当时的心理完全一致,这种节奏也与体育赛事解说完全一样。

  仅从《汉字听写大会》这一个节目中来看,半隐形主持人的地位和作用似乎有些片面。但在上文所例举的其他节目当中我们同样可以找到以上四条相对应的音声部分,其实在很多比赛、真人秀类节目中主持人并没有必要始终出现在台前,只有将主持人放在合适的位置、说正确的话和节目其他元素综合形成合力,才是对资源的最有效利用。

  结 语

  当我们横向扫描现行的电视节目时,其中有很多节目主持人已经不完全符合之前关于节目主持人的定义了。现在有些串联类节目主持人的出现已经不是节目必需,有些节目中的某些段落主持人出现的也比较牵强,同时我们也发现很多节目中对于主持人的运用更加灵活了。那么主持人究竟应该如何与节目合理结合,既恰到好处的点亮整篇,又不显得累赘,碍人眼球?这是笔者撰写此文的初衷,然而行笔至此也未能尽数。另外,将这一类主持人定义为“半隐形主持人”的提法仅是笔者的一方试探,且不成熟,但可以大胆预料,日后电视媒体市场上不仅类似的“半隐形主持人”会出现得越来越多,而且根据节目诉求的需要,主持人的多元化使用和主持人作用的转化会越来越灵活,越来越符合市场需求,而这并不会成为主持人的末日,反而会因此使得主持人角色与整体节目更为和谐,融为一体。

作者: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