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音乐文化节李宗盛接受记者专访

发布日期:2010年05月21日 浏览次数:

李宗盛老师十分亲切

李宗盛老师十分亲切

李宗盛老师与李罡院长合影

李宗盛老师与李罡院长合影

    5月20日的傍晚七点异常闷热,微风带着一丝粘腻感吹拂着每个人的脸,但北音1500演播大厅的门前还是被慕名而来的“歌迷”围了个水泄不通,高涨的热情好像随时能把空气点燃。再过半个小时,音乐大师李宗盛将走进这个演播大厅,走进“2010北京九棵树数字音乐文化节暨首届‘中国联通’北京数字音乐及多媒体产品交易会”,向大家亲身传授音乐创作、制作的有关知识。到底这位被称为“百万制作人”的“歌坛常青树”有着怎样的魅力?在讲座开始前,我院新闻中心记者与李宗盛老师面对面,独家专访他心中的音乐与北音。

谈音乐:做琴也是音乐创作

    现实生活中的李宗盛老师一如我们印象中的亲切和蔼,但却显得有些清瘦。纵贯线组团一年,巡回海内外四十几个城市,唱了56场,超过136万观赏人次,门票收入达43亿,创下华人演唱会纪录,但付出的辛苦也可想而知。结束了纵贯线的巡演,李宗盛老师告诉记者,目前已把工作中心转移到自己在北京的吉他工厂上。早在2001年,李宗盛老师就开始埋头于吉他的制作中,并创立了“Lee”字号吉他品牌。“我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专心在做琴”。“那音乐创作呢?”记者提出了心中的疑问,毕竟,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好歌的“音乐制作人”身份给公众留下了太过深刻的印象,“专心做琴”的回答让人一时有些难以接受。但李宗盛老师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做琴也是我的音乐创作啊!而且,做琴可以给更多的人提供好的乐器。”的确,在音乐的世界,琴师与音乐制作人没有孰轻孰重,李宗盛只是在尝试做不同的事,给音乐人一些新的选择,并且,他做到了。

谈版权:需要多方努力

    谈到本届数字音乐文化节的主题——数字音乐的版权保护,李宗盛老师表现得有些无奈。“在整个娱乐产业中,音乐是娱乐产业食物链当中最弱的一环。”他说,原来音乐界的获利模式已经改变,卖CD的模式已经不再存在,音乐都要借助其他的平台——比如手机、互联网等传播,推广方式和盈利模式不断推陈出新,但游戏规则还没有被制定出来,一直还没有一个新的模式让唱片公司和原创音乐人受到重视。虽然不确定未来在数字音乐领域会不会有一个明确的规则被制定出来,但李宗盛老师可以肯定的是,这个问题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回到音乐的本质,李宗盛老师肯定的说:“数字音乐只是音乐制作手段的改变、传播渠道的改变,音乐要动人的本质是不会变的。”看来,无论是数字音乐还是传统形式的唱片音乐,只有动人,才可以征服受众挑剔的耳朵,才可以长久流传。

谈北音:最深刻的印象是发展很好

    李宗盛老师与北音结缘已久。其实早在05年李宗盛老师就来访我院,并出任我院“名誉院长”和“客座教授”,但李宗盛老师告诉记者,虽然同样是讲音乐制作,但这次的讲座却比上次深了许多。讲座之前特意征集了学生们的问题,李宗盛老师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水平给予的评价是“令人惊讶”。“从整个行业的困境、产业的变化到制作,都一些不错的问题。有的问题不是那么容易解答,我只能从我的经验给出一些我的见解”。

    当记者问到他对北音的印象时,李宗盛老师告诉记者,他对北音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北音发展得很好。“原来有这么多热衷于流行音乐或表演事业的人,透过各式各样不同的渠道,想要在这个行业里有发展。学校让这些喜欢音乐的小朋友能够获得音乐教育,这在台湾是没有的!”提到我院毕业生在吉他工厂的表现,李宗盛老师也是赞不绝口,据说,我院有两名毕业生已经是公司的“骨干”了。李宗盛说,“学校是一个整理知识的地方,对于学生来说,真正要紧的是在学校之后,怎样把所学的能够运用上”,看来,在这方面我院的毕业生已经成功通过了考验。

    短暂的采访之后,李宗盛老师走进了北音1500演播大厅,为来自全国各地的热爱音乐的人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专题讲座。看着座无虚席的观众席,听着现场经久不断的热烈掌声,大师的魅力不言而喻,让我们祝愿李宗盛老师这棵“歌坛常青树”永远挺拔!

音乐文化节专题链接:http://www.cmbj.cc/yc/

图/杨一   文/冯宇

作者: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