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演唱中“反向意识”的运用(节选)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09日 浏览次数:

作者:彭静 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流行演唱学院欧美演唱系声乐教师

文章来源:《北京教育》2022增刊·现代艺术教育

引言

声乐演唱一直是在遵循科学的发音基础上不断创新和精进的一门学科,通过“反向意识”控制身体和声音,再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掌握气息、共鸣、咬字三大演唱技巧体系,建立正确的肌肉记忆,养成良好的发声习惯,达到理想的演唱状态。同时,“反向意识”运用也能进一步提升演唱体态管理,使演唱者呈现出更完善的演唱效果。

一、声乐演唱技巧中“反向意识”的运用

“反向意识”即声乐演唱中的逆向思维,以下将从气息、共鸣、咬字中分别阐释“反向意识”的运用。

(一)气息的运用

在声乐演唱中我们普遍运用的是腹式呼吸和胸腹式呼吸,需要横膈肌、两肋、腹部同时配合运行。所谓的气沉丹田,“沉”顾名思义代表向下的意思,“丹田”则代表一种气压,而不是指身体的某个器官或者部位,只有腹部正确发力,形成正确的呼吸状态才会产生“丹田”。“丹田”确切的说是一个位置,呼吸需要到达正确的位置才能发出恰当的声音,吸气时腹部及两肋(包括腰部)向外扩张,横膈肌感受到压迫感,就像拉开的弓,把弓拉开就是吸气的过程,也是一个对抗的过程,这时就需要“反向意识”来完成这种对抗,让气息形成一股张力。吐气时腹部向内收把气吐出来,就像箭弹出弓,声音“喷涌而出”,充满力量感。这种“反向意识”给予气息的支持,产生支点,上下形成对抗,让声音极具爆发力。无论是在高音或低音的听感上都是高质量、强有力的振频,尤其体现在轻声唱、小声唱的时候,由于“反向意识”对气息和声音的支撑力,促使演唱者很好地控制了气息的大小,从而也就掌控了声音的力度。因此,拥有好的气息支撑需要歌唱者拥有“反向意识”。

(二)共鸣的运用

在声乐演唱中,除了学会正确的呼吸外,还需要把控音量。人的共鸣腔体更加复杂,有胸声(胸腔共鸣)、喉腔、喉咽腔、口腔、鼻腔、头声(头腔共鸣),演唱时经常用到的有处在硬腭以上的头声、喉头以下的胸声、口鼻部位的口咽腔和鼻咽腔几种共鸣,不同的声区要运用不同的共鸣腔体。

在演唱一首歌曲时,尤其是难度较大的歌曲,这些共鸣腔体需要通力协作,达到低、中、高三个音区的通畅和统一,这时需要运用逆向思维支配共鸣腔体的运用。首先,气息的对抗支撑力要像树根一样稳稳扎根在地下;其次,共鸣腔体从胸声到头声像喷泉的水柱一样,水流的高度就是我们的音量和音高,从低到高通过不同共鸣腔体的作用到达相应的位置。胸声的“水位”通常较低,音量较小,头声的“水位”较高,音量和分贝较大。越往高音对抗力越大,需要气息下沉、声音向上输送、往相反的方向用力,距离拉的越开张力就越大,让声音像喷泉的水柱一样直冲而上,坚实有力且具有节奏感。

(三)咬字的运用

演唱中正确的咬字决定了声音的美感和清晰度,影响听众能否理解歌词内容,而运用“反向意识”则有助于降低演唱者咬字的难度。

有一种唱法叫做“斜开唱法”,在西方也叫“竖开唱法”,充分体现了“反向意识”对声音塑造的积极作用。早在明代王弘撰撰写的《山志》中有记载:“人之声,由心生。其出于中也,有渐……随所到之处而得宫、商、角、徵、羽之声也”。近人曲学大师吴梅先生在《顾曲麈谈》中也曾说道:“天下之字,不出五音,五音为宫、商、角、徵、羽,分属人口,为喉、颚、舌、齿、唇。凡喉音皆属宫,颚音皆属商,舌音皆属角,齿音皆属徵,唇音皆属羽,此其大较也。”这段文字与文章《山志》中阐述的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说的是音韵的问题,同时又是演唱发声咬字技巧的文献依据。《山志》中所说的出于“腭”而声音上腾为“商”的声音,和再出“舌中”发出平角的“角”的声音,以及再由“齿而斜降出”所发出的“徵”音,即嘴斜开发出的声音,同属在西洋美声唱法中提到的“竖开唱法”。

声乐教师经常提到的“竖着唱”都是为了找到声音的高位置、强对抗、强共鸣,想要获得这种“强”和“高”则要求演唱时的气息朝下,笑肌抬起,使软腭抬起贴近咽壁,声音“挂”住。“打着哈欠唱歌”的反作用力能使声音和腔体自然地打开,声带放松形成边缘振动,达到完全闭合的理想状态。把演唱中咬字的“开”与“关”合二为一,充分体现了“反向意识”对咬字的重要影响。

二、声乐演唱中体态与音高的“反向意识”配合

演唱时需要舒展挺拔的体态。一方面,在审美的角度上具有观赏性;另一方面,对演唱者自身而言能够更轻松、高效地发出声音,保持良好的音准,在高音与低音之间切换自如,真、假声做到“无缝链接”,呈现最佳的舞台形象。

声乐演唱中最常遇到的问题是在唱高音的时候伸脖子、唱低音的时候压下巴,这就直接导致了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的情况,同时在视觉上也不美观。伸脖子和压下巴类似走路“顺拐”的道理,这使得身体无法平衡,而运用“反向意识”思考,唱高音时身体向下用力,如声乐课上常用到的“蹲着唱”或者“抬钢琴”的方法都是在找向下用力的感觉,有支撑的反作用力才能更快找到声音的高位置。同理,唱低音时也需要找相反的力量,抬笑肌找到高位置、结合胸声、喉头下落,彼此间形成良好的配合。

三、声乐演唱中唱法及曲风的“反向意识” 表现

(一)唱法中的表现

声乐演唱中的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虽各有特点,但却可以相互融合借鉴, “反向意识”让演唱者在歌曲的诠释上拥有更多元化、更丰富 的表现形式。比如信乐团的阿信唱过的一首歌曲 《one night in 北京》,这首歌的副歌部分运用了中国特有的戏曲唱法,体现出流行唱法与戏曲唱法的艺术碰撞。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唱法上从来不是故步自封、墨守成规的,“反向意识” 推进不同唱法之间的融合,让演唱者在唱法上有了更多挑战的可能性。

(二)曲风的表现

……

(全文参见《北京教育》2022增刊·现代艺术教育)


【作者简介】

彭静,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流行演唱学院欧美演唱系声乐教师,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声乐)专业,本科学历,师从张凤宜教授。曾获2011华语唱片音乐节最佳新人奖;曾担任韩国SidusHQ娱乐经纪公司(中国区)声乐指导,作为韩国知名演员朴信阳的(中国区)私人声乐指导;曾参与创作原唱音乐剧并成功首演,有着丰富的舞台经验及教学经验,培养出的学生在舞台和学校继续发光发热,延续着我的音乐梦想。

作者:编辑/津平 责编/郑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