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FranCais | 网上报名 | 返回北音网首页 | 网站导航

设为首页| 心理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Home
新闻资讯
News Report
中心简介
Introdutcion
心理专题
Topics
艺术心理
Arts&Psychology
心理探秘
Discovery
藤花书苑
Books
情感驿站
Emotion Stops
心理测试
Tests
 
 
 
 
 
当前位置: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 二级网站>> 心理网>> 人际关系>>正文内容
关于信任的研究
作者:古玥馨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长期以来,对信任的研究一直被淹没在社会科学的诸多学科之中,并没能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和重视。对信任最早的系统研究来源于社会学领域。1900年,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发表了《货币哲学》一书。在书中,他对信任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他指出,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离开了人们之间的一般性信任,社会自身将变成一盘散沙,因为几乎很少有什么关系能够建立在对他人确切的认知之上。如果信任不能像理性证据或个人经验那样强或更强,那么很少有什么关系能够持续下来。”齐美尔指出了社会生活必须基于信任之上这个事实,从而将信任问题引入到研究者的关注视野之内。

  此后,心理学家们对信任问题显示出了极大的兴趣。从认知过程的分析出发,他们认为,信任是行为体对情境的反应,是由外部刺激而决定的个体心理和行为。20世纪50年代,通过对囚徒困境中的人际信任的实验研究,莫顿·多伊奇开创了心理学中信任研究的先河。他认为,信任是一种主观的、以行为体为中心的信念,即行为体是否信任他者要取决于其对外部世界的主观态度。既然信任基于行为体的认知之上,那么不同行为体对相同情境的认知也会有所不同。据此,他将行为体区分为信任型和怀疑型两类,进而将信任归结为行为体的一种主观倾向或特性。沿着多伊奇的研究路径,罗特(J . Rotter , 1967) 和赖兹曼(L.Wrightsman ,1974)等人从人际信任特质上个体差异、人格特点的角度出发,认为信任就是个人人格特质的表现,是一种经过社会学习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点,它实质上是个体特有的对他人的诚意、可信性的一种普遍可靠的信念。基于此,他们提出了“概化期望”(generalized expectancy)的概念。

  70年代之后,经济学家们接过了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话题,显示出对信任问题的关注。从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选择假设出发,他们认为信任实际上是人们规避风险、减少交易成本的一种理性计算。阿罗认为,信任就是经济交换的润滑剂,是控制契约的最有效机制,是含蓄的契约,是不容易买到的独特的商品。世界上很多地区经济的落后大都可以通过缺少信任来解释。经济学家赫希也指出,信任是很多经济交易所必须的公共品德。通过引入博弈论,一些经济学家将信任与合作问题联系在了一起。他们认为,通过重复博弈以及选择适当的策略(比如“一报还一报”),行为体可以消除机会主义的影响,进而建立起信任和合作关系。90年代之后,信任问题开始成为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文化学、计算器科学等诸多学科探讨的重要课题,对信任问题的研究已经跨越了学科的边界,一种多学科视野的交叉研究正在形成之中。